我所赵云舟律师受邀为新盛社区居民做“个人信息保护与诈骗预防”讲座
作者: | 来源: | 发布于:2023-04-20 17:48:04 | 点击量:
2023年4月20日上午,我所合伙人、刑法专业委员会主任赵云舟律师应成都市高新区肖家河街道网信办、新盛社区和华律网的邀请,来到新盛社区3楼会议室,以“互联网时代的个人信息保护与诈骗预防”为主题,通过案例为社区居民介绍了个人信息保护的重要意义,提升了社区居民防范网络诈骗、净化网络环境的法律意识。
泄露途径一:快递单、火车票、银行对账单。这些单证上有姓名、银行卡号、消费记录等信息,随意丢弃容易造成私人信息泄露。
泄露途径二:各类网购、虚拟社区、社交网络账户。不论是网络购物还是注册一些论坛、社区、网站,或者在微博、QQ空间发布信息,或多或少都会留下个人信息。
泄露途径三:商家各种促销活动,办理会员卡等。如商家“调查问卷表”,购物抽奖活动或者申请免费邮寄资料、会员卡活动要求填写详细联系方式和家庭住址等。
泄露途径四:招聘网站泄露个人信息。简历中的个人信息一应俱全,这些内容可能会被非法分子以极低价格转手。
泄露途径五:报名、复印资料后信息被利用。各类考试报名、参加网校学习班等,经常要登记个人信息。一些打字店、复印店利用便利,将客户信息资料存档留底。
泄露途径六:身份证复印件滥用。银行开户、手机入网、甚至办理会员卡、超市兑换积分都要身份证。
2022年4月,北京于某在某直播平台上观看炒股知识直播时,与一个自称该主播的账号私聊后添加为微信好友。对方自称“甄军”,在微信上让于某扫码进入炒股交流群。随后,该群管理员向于某发送APP安装包,让其下载安装并注册账号。一周时间里,于某按照“甄军”和该群管理员要求,先后向对方账户分10笔转账347万元,期间按照对方的“投资指导”,在APP内进行买入、卖出股票操作,并成功提现37.3万元。于某感觉这样炒股获利丰厚,便继续在APP内加大资金投入。直至4月底,于某发现APP内307万元余额已无法提现。在其询问下,“甄军”及该群管理员称平台出问题被突击检查,要求于某缴纳120余万元罚款后才能使其账户内余额提现。于某不愿交纳罚款,继续向对方索要投资本金后被对方拉黑,同时发现APP无法登录,从而发现被骗。
2022年5月,广东东莞樊某接到陌生来电,对方自称某平台客服,询问樊某是否有贷款需求。樊某因近期生意不景气,需要资金周转,便称想要贷款。在添加对方企业微信账号后,樊某按照对方要求下载了某贷款APP,并按照提示在APP上申请贷款。随后,对方以交会员费、解冻金、证明还款能力等为由要求转账,樊某通过手机银行进行了4笔转账共13.7万元,但对方仍称贷款条件不满足不能放贷。樊某此时已萌生放弃贷款的想法,向对方索要之前转账的资金。对方告知其需等贷款审核通过才能返还资金,随后便失去联系,APP无法登录。
2022年4月,福建泉州张某接到电话,对方自称是某购物平台客服。对方告知张某购买的商品快递包裹丢失,现在可以进行理赔,并说出具体订单编号、订单时间及商品物流单号。张某信以为真,在其指导下添加为好友,并下载某云会议APP进行语音联系。张某按对方提示操作,在自己支付宝内透支了备用金所有额度,后将透支的钱款转入对方提供的银行账户。对方承诺后期会将备用金和理赔金一起返还,并让张某继续下载网贷APP透支额度转账。张某不愿配合,随后发现对方已无法联系,从而发现被骗,共损失金额2.5万元。
2022年4月,广东深圳刘某某接到自称是深圳市防疫中心的陌生电话,对方称要带其去强制隔离,因刘某某一个电话号码曾在3月16日扫描了长沙市某医院的行程码。刘某某表示自己没有去过长沙,对方又称其身份信息可能被盗用,可帮其将电话转接到“长沙市公安局”。接通“长沙市公安局”电话后,一名自称“陈警官”的男子对刘某某进行询问,并告知刘某某账户涉嫌洗黑钱,让刘某某添加其QQ号码。随后,“陈警官”发给刘某某一个账号让其登录后,提交了银行卡号、密码等相关信息,并录制了人脸操作视频。在“陈警官”引导下,刘某某银行账户被分4次转走6万余元。发现银行账户资金被转走后,刘某某意识到自己被骗。
讲座结束后,社区居民们纷纷表示:赵律师引经据典、深入浅出的讲解,使得我们对保护个人信息、预防诈骗有了更深刻的了解。